8月14日,市委朝华书记在市辖三区城市管理工作专题会议上强调,“工地乱建”是城市管理的“十大乱象”之一,要集中开展以“扬尘超标”为主的工地建设专项整治。当前,正值市区同创全省文明城市的关键时期,为助力创建工作、护航蓝天白云,区政协组织部分区政协委员聚焦扬尘治理开展专项视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扬尘治理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重拳出击治理扬尘,以铁的态度、铁的决心、铁的举措,严格落实“六必须六不准”“六个百分百”“一硬五有”等措施要求,科学化创新红牌、黄牌、绿牌“亮牌”管理模式,精细化制定严禁、严管、严控、规范“四级”清扫方案,智能化推出PM2.5、PM10“线上”监测系统,城区扬尘治理工作成效显著。截止10月中旬,顺庆优良天数273天,优良天数率为95.1%,同比增加6.2%;PM2.5浓度34.7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7.5%;PM10浓度52.3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5.0%。
二、主要问题
一是“防尘治尘、人人有责”的共识还未全面形成。城区扬尘作为新型空气污染类型,“表面重视、行动忽视”的现象依然存在,个别项目主体侥幸逐利,有的购置设备成为摆设、有而不用,有的降尘除尘私降标准、不够彻底,有的白天全副“武装”、夜间顶风“裸奔”,更有甚者对处罚置若罔闻、无动于衷;个别群众存在扬尘治理与我无关、责在他人的思想误区,没有树立扬尘治理、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特别是装修垃圾私拉乱倒现象依然存在,既加大了环卫清扫的负担,更增加了扬尘治理的难度,以致每家每户的“小扬尘”酿成了城市管理的“大麻烦”。
二是“防尘治尘、齐抓共管”的格局还未全面形成。扬尘治理既非一家之事,更非一家之责,需要各方协同、齐抓共管。但有个别单位存在“有则治理、无则等待”的消极思想和“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本位思想,措施不够得力、整治不够主动,信息不同步、资源不共享,以致形成源头治理忙、运输监管忙、环卫清扫忙的“三忙”局面。
三是“防尘治尘、多措并举”的态势还未全面形成。当前,源头治理、过程监管、末端清扫的扬尘治理工作模式已基本形成,但源头监管还不能做到全时段、全覆盖,运输监管还不能做到无死角、零遗漏,智能化监管还有待加强;虽制定了惩处标准、建立了负面清单,但惩罚度还不够强、曝光面还不够大,社会化监督还有待强化;虽采取了机械清扫、安装了实时监测,但面宽量大,全区960余万平方米道路的保洁率难以保障,特别是全区尚无1座建筑垃圾消纳场,科技化治尘还有待提升。
三、对策建议
扬尘治理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既非一日之功,也非一劳永逸,需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
一是突出多元化治理。要建立完善项目工地远程监管平台,实施高标准、严要求管控,确保在监管下作业、在监督中尽责。要围绕城市道路、园林地带开展高频次、多层次冲洗除尘,确保路面无灰带、花木无积尘。要围绕主干道路、背街小巷实施针对性清扫作业,提高机械作业率、道路保洁率,确保环卫清扫无死角、无遗留。要严格运渣车辆准入、严查违规运渣行为、严肃追究违法倾倒,建立健全运渣车辆备案制度,推行运渣车辆卫星定位监管,特别要在城区进出口、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常态化设置扬尘整治卡点,逢车必查、违法必处,不以罚代管、不遮丑护短,形成重拳整治扬尘污染行为的高压态势。
二是创新科技化治尘。要运用大数据加强预警监测、做出科学分析,探索在重点道路使用高效粉尘抑制技术,有效降低扬尘污染。要加快推动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积极提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对建筑垃圾进行综合利用。要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处置监督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更新建设施工许可、建筑垃圾排放许可、建筑垃圾运输许可等情况,及时更新驾驶员驾驶记录、驾驶员道路运输从业资格、交通违法行为、交通事故等信息,互通互享信息,提高处置效率。
三是加强社会化监督。要全方位、大力度、多视角宣传扬尘污染对环境的危害性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宣传报道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发动全民参与扬尘污染防控工作。要设立“群众监督奖”,用群众监督避免死角、消除盲区,形成同呼吸、共命运的良好氛围。要强化信息公开,及时公布重污染天气预警级别及相应应急响应措施。要鼓励媒体监督,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对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报道,对有关措施不落实、不到位等情况予以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