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要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必须种好扶贫产业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摇钱树”,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踏上奔康的“致富路”。为深入践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攻坚”行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区政协精选21名委员组建专题调研组,围绕产业扶贫现状,找准产业扶贫短板,探寻产业扶贫路径,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全区按照“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工作思路,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35个,其中果树类21个、水产类1个、蔬菜类2个、中药材类4个、其他经济作物类7个,为全区31个省定贫困村稳定出列、12364人稳定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构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出台《脱贫奔康产业园管护考核办法》,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发挥好脱贫奔康产业园在助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增收中的支撑作用。全区引导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107个,架牢龙头企业和贫困户之间的桥梁,上争资源、下建基地,贫困群众通过“土地租金收益、小额信贷入股、入园务工增收、资产量化分红”等途径实现持续增收致富,夯实了贫困村稳定脱贫底部基础。
(二)形成“种养+产业+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格局,激活贫困户造血功能。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坚持农业产业扶贫导向,摸清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名优新特(产品)资源分布情况,确立“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培育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渔溪镇渔溪桥村的李子园、李家镇藤椒产业园、新复乡四方寨村福桃产业园、芦溪镇的晚熟柑橘等都初具规模、各显特色。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科学制定庭院经济发展规划,帮助群众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比如,渔溪镇渔溪桥村居住、种植、养殖“三区”分离的庭院经济模式,把农家庭院的“方寸地”建成脱贫致富的“增收园”,充分激活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三)探索“旅游+产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路,引导贫困户共享红利。近年来,顺庆区坚持“一三产业互动、农旅结合”的发展道路,连片打造脱贫奔康产业园,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让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围绕观光旅游、农事体验、产品购物、餐饮住宿等消费环节培育市场主体,相继成功举办了芦溪镇(原梵殿乡)菜花节、李家镇李花节、渔溪镇(原凤山乡)玫瑰花节等各种观光旅游节,建立一批特色主题旅游园区,打造集农业观光、体验采摘、休闲运动、亲子乐园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走出了一条“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二、产业发展短板不容忽视
(一)产业发展经济效益不佳。我区特色农产品众多,且品质优良,但由于品牌建设相对滞后,一些特色农产品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加之缺乏实体销售点,多数企业没有分选和包装设备,好产品没有好形象,更难卖得好价钱。同时,我区部分扶贫产业链条短,大多处于销售“原材料”阶段,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链配套不足,缺乏竞争力。比如渔溪镇三百梯村玫瑰产业园,缺乏对玫瑰精油的深加工能力和相关产品的研发,食用玫瑰的附加值较低。
(二)产业联动机制尚未形成。一是产业带动能力弱。我区涉农龙头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且多为初加工企业,整体综合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辐射影响力不大,产业扶贫成效不明显。二是技术服务能力弱。产业基地重建轻管,农技队伍人员偏少,专职开展农业技术服务不够到位,尤其是特色产业技术人才缺乏,新技术、新品种引用、推广力度不大,菜单式的技术服务更是难以落实。三是信息、市场等要素制约。农业产业营销市场不够健全,市场信息不灵,农产品运输成本高,难以推动产业发展。
(三)产业扶持资金难以落地。2016年—2018年,各级财政资金分批次共计为31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15个非贫困村匹配产业扶持基金1950万元,但产业扶持基金使用率只有59.72%,闲置基金余额较大。
(四)产业风险防范措施不够。大部分贫困户仅满足于“土地流转金+务工收入”,对企业(合作社)发展关注度不高,只是将土地一转了之,没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股民”,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政府有关部门扶持扶贫产业时,项目和资金投放上重产业前期种养殖基地的扶持,而对产业中后期加工和市场开拓的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农业企业项目落地容易发展难,无法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增加了发展风险。
(五)产业扶贫内生动力不足。我区产业扶贫项目大多数是种养殖业,生产周期较长,效益短期内难以显现,抗自然灾害、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天不顺当收成少,销路不畅卖不了”成了大部分农民的“心病”,导致发展脱贫产业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三、产业发展启示值得借鉴
(一)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找准路子、扶到点子。每建一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必须充分考虑贫困村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状况、群众种养习惯及市场需求变化,认真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精心选择特色脱贫产业,既落实好短期产业实现当期脱贫,又发展好长效产业促进持续增收。比如,根据全区乡村振兴规划,在芦溪镇龙南山村发展晚熟柑橘产业的同时,应充分尊重贫困村的香蒜种植传统,帮助贫困群众找到一条实实在在的增收路子。
(二)只有强化利益联结,才能互促互荣、多方共赢。在产业扶贫中,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约束、调节和风险应对机制,既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又注重把小农户和贫困户带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让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并从中受益。比如,我们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引领作用,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等,通过利益兜底、收益分成等机制,把贫困户捆绑在产业链上,产生“1+1>2”的效应。
(三)只有凝聚各方力量,才能无坚不克、无往不胜。开展产业扶贫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双重作用,通过政府主导、农户主体、社会组织“三种力量”协同发力,才能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把每一项工作任务落细落小落到实处。比如,我区脱贫奔康产业园通过政府引导,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群众联手开拓市场的强大合力,贫困群众在产业化经营中实现了增收致富,龙头企业在联结农户中实现了发展壮大。
(四)只有坚持常抓不懈,才能善作善成、连战连捷。产业培育周期长,必须正确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坚决防止“老书记栽、新书记挖”的短期行为,持之以恒在精准、稳定上下功夫,对认准的产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确保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真正让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四、产业扶贫建议以供参考
(一)抓好三产融合,提升扶贫产业经济效益。一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结合我区乡村振兴工作,深挖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结合起来,把农耕文化与农业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同时,借助阿里巴巴在顺庆建好“村淘站”的东风,进一步发挥电商扶贫效应,推进扶贫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从原材料生产向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的全产业链转型。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力。按照“引进一批、新建一批、发展壮大一批”的原则,加快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支持龙头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实力,切实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三是加强本土品牌创建,增强产品竞争力。坚持由政府主导,推动我区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高质量展开,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坚持利益共享,完善扶贫产业利益联结。一是拓宽销售平台。按照政府主导、三方营运、自负盈亏的原则,建立实体销售平台,为顺庆扶贫农产品提供销售摊位,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经营管理,由各农业企业、合作社根据自身农产品售卖时节,适时提供货源,保证销售摊位一年四季有货可售、扶贫农产品有固定销售点;同时,充分利用直播等网络销售的优势,开辟新的线上销售平台。二是创新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土地入股、资产入股、劳动力入股等多种形式,将贫困户紧紧的捆绑在产业生产链条中,引导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稳定持久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二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努力实现“双赢”。三是加强产业管护。在业主、村集体开展产业园管护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园管护工作中,既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又提高贫困户参与到“自身事业”的积极性,让贫困户由“纯股民”变为扶贫产业的真正“合伙人”。
(三)创新金融举措,增强扶贫产业发展后劲。一是盘活涉农资金。建立健全科学的扶贫考核激励措施,强化基层干部担当意识,切实将涉农资金投放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坚决避免涉农资金“趴在账上睡觉”和贫困村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切实发挥好涉农资金的最大效益。二是创新金融模式。加大对扶贫产业的信贷支持,探索建立“银行+政府”多方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推动小额信用贷款向贫困村倾斜,简化扶贫贷款手续,着力解决扶贫产业发展资金紧缺难题。三是撬动社会投入。提高农村资源资产市场化程度,有效盘活存量资源,不断推动农村资源向股权、资金向股金、农民向股民转变。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扶贫产业领域,形成全社会支持扶贫产业、促进扶贫产业的合力。
(四)强化市场导向,防范扶贫产业经营风险。一是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在政策、资金、用地等要素上加大对带贫效果明显的农业企业倾斜,通过正向激励,引导更多农业企业参与到产业扶贫中,让农业企业成为产业扶贫的主力军。二是建立健全产业保障机制。要防范生产经营风险,扶持发展农业保险,鼓励经营主体投保,化解经营风险,可采取“保底分红+收益分红”的方式,保障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利益。三是加强产业园技术指导。通过从区农业农村局各业务部门遴选、社会招聘种养殖专业技术人员,分片定园确定1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与驻村农技员一对一定点开展技术指导,在关键农时季节为贫困村村民和产业业主解决技术难题。
(五)积极发动群众,激发产业扶贫内生动力。一要扶贫先扶志。做好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群众抵制陈规陋习,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把心思更多地用在脱贫致富上,以精神脱贫带动经济脱贫。二要充分保障群众利益。切实加强园区业主监督管理,将租金支付、工资支付、利益分红等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园区业主按时足额发放群众的土地租金和入股分红,督促欠付租金的园区业主及时清欠,确保贫困群众的基本收益得到有效保障。三要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贫困群众需求,落实各类帮扶项目和脱贫措施,注重改进帮扶举措和方式,支持贫困群众探索创新脱贫方式方法,依靠群众力量办成群众受益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