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充市顺庆区委员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 | 工作动态 | 政协简介 | 政协领导 | 重要会议 | 协商建言 | 视察调研 | 提案工作 | 委员名录 | 学习园地 | 下载中心
   
站内搜索:
视察调研  
您的位置:首页 >> 视察调研
 
关于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双击自动滚屏 添加时间:2019/7/19 【浏览字体: 收藏本页   复制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非物质文化更是其中最具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印记、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情况,5月22日,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顺庆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最新普查结果,顺庆辖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川北大木偶、灯戏),全区共有4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省级2项(川北凉粉、松溪内家拳)、市级10项、县区级37项。以民俗类为代表的有共兴蛴蟆节、川北哭嫁坐歌堂等;以传统技艺类为代表的有面塑、金台制笔、李氏制古琴、杨家联烤鸭等;以曲艺类为代表的有川北评书、金钱板、曲剧、清音等;以传统体育、游艺及杂技类为代表的有松溪内家拳、六合拳等;以传统美术类为代表的有蜀绘丝绸山水画等。同时,我区先后完成了三批共计26名的区级非遗传承人名录的申报工作。其中,国家级传承人8名、市级传承人4名、区级传承人14名。

二、主要举措

(一)广泛收集整理,打好了工作基础。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中心,为摸清全区非遗资源分布及现状,多次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充分挖掘散落在民间的各类非遗信息。采取馆员与专家搭配,组成多个小组,先后深入各个乡镇、街道社区,搜集到诸如金台制笔、面塑等项目。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查漏补缺,搜集整理了带有顺庆地方特色的“土特产”民间文学、民歌民谣、传统制作技艺等。为挖掘整理和保护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好了基础。

(二)加强项目宣传和推广,营造了浓厚氛围。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积极参与组织“共兴镇蛴蟆节”“嘉陵春江闹元宵”“新春龙狮赛”等本地特色民俗节日活动,展示我区丰富的非遗民俗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将传统春节与非遗宣传相融合,打造了“欢乐祥和民俗闹春”活动品牌,让更多市民群众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在多次组织我区非遗项目参加省内外非遗展演活动的同时,注重与时俱进,根据非遗保护项目创编舞蹈、情景剧、曲艺节目等,参加市区春晚、团拜会、文艺汇演等大型演出活动,营造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三)探索非遗的数字化保存,创新了传承方式。非遗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而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受限于多种个体因素,使得非遗的精髓有可能在传承中流失。因此区非遗保护中心计划对30余项非遗保护项目相关文档、图片、视频等资料的分类建档,完成其数字化管理保存工作。同时于2017年策划拍摄制作了非遗保护项目视频《小面人·大三国》,在省委宣传部网络平台《百部看四川》中进行了展播;2018年策划拍摄制作了非遗保护项目视频《指尖生灵—面塑》《民间手工折纸艺术》《面塑人生》《松溪内家拳传》《杨家联杨鸭子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古琴缘》《顺庆功夫—六合门拳法》《麻饼传统制作技艺》。为非遗项目更便捷的传播、传承和保护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积极开展申报和认定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按相关规定,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必须按照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逐级申报、认定。目前,我区范围内已经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其中,省级2项、市级10项、县区级37项。同时,也注重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督促他们积极开展传承授徒活动,培养后继人才是各非遗项目得以传承发展的前提。截止目前先后完成了三批共计26名的区级非遗传承人名录的申报工作。其中,国家级传承人8名、市级传承人4名、区级传承人14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人员匮乏,经费投入不足。我区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专业团队和专职人员较少,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人才队伍建设达不到非遗保护工作要求。非遗项目从普查到挖掘提炼,从人员培训到资料整理,从规划保护到抢救利用,都需要资金支持,但相关工作经费十分紧缺。

(二)阵地建设滞后,工作开展困难。目前我区非遗文化传习所数量严重不足,很多项目没有传承传习基地,传承工作无法开展。区文化馆场地狭小,不能满足群众文化、免费开放、节庆展览等基本工作需要,保障非遗传授、展示活动等非遗工作难以开展。

(三)生存空间狭窄,面临断代危机。非遗项目缺乏展示平台,长时间闲置,加之没有任何经费扶持,从业艺人渐渐流失,部分项目逐渐走向衰亡。加之传承人培养滞后,有些项目的传承队伍萎缩,项目面临断代危机。如金钱板、李氏制古琴、南充曲艺、蜀绘等,这些都是我区具有走出顺庆、享誉全国潜质的重要项目,但现在也面临消亡的危险。

(四)缺乏长效机制,保护后劲不足。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停留在“文化部门一头热”的状态,缺乏立足长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非遗保护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还未找到一条非遗和市场相结合的长远发展之路。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政策规划。尽快编制完成《南充市顺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分步骤推进保护利用工作,对每个非遗项目要按照其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使保护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除财政拨款外,还应鼓励非遗项目走市场化运作道路。例如将非遗与文化创意产品相结合,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非遗产品;借用淘宝、京东等成熟网络平台,建立宣传销售一体化网店。

(二)加强阵地平台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建议在北部新城选址建设群众文化艺术馆,并设立非遗传习所和展示场馆,承担基本职能,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宣传推广。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牵头协调区级旅游景区的游客接待中心,为众多小型非遗项目(手工艺项目)集中提供生存及展示空间,达到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相互借力、和谐共存的目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和传播平台,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保护成果加大宣传,制作和展播我区的非遗项目,组织巡回演出、展示活动,提高全民传承保护意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传承人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专门人才,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造就高素质的专兼职工作队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进一步提高传承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鼓励家族传承、支持社会传承,补贴老艺人带徒授艺,兑现经济待遇和社会荣誉,吸引更多人参与非遗传承。

(四)拓展非遗生存空间,解决非遗断代危机。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将有特色的非遗项目纳入中小学手工课教学内容和大学生选修课程,完成课程学习的,由非遗协会颁发“学徒证书”;加强非遗项目与职业技术学院的深度合作,开设专业培训课程,强化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认同,使学校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基地。

 
 
 
 
 
Copyright@2008-2014 by www.ncsq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充市顺庆区委员会 
浏览本网页,建议使用分辨率 1024*768,Internet Explorer 6.0或以上版本
蜀ICP备15000573号-1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191号